本地化是商业软件出于营销策略考虑,满足特定市场上的用户对语言和功能的特殊要求,而对软件进行加工。一般包括以下五项工作:
1.翻译包装和宣传材料
翻译包装是本地化的最基本层次,所需投入最小,但所能带来的收益也最小。
2.支持当地语言
只有支持当地语言才可能真正进行本地化。这部分工作涉及源代码修改,通常由产品开发人员完成。如果在开发过程中已经实施了国际化策略,就很少有额外的代码工作。完成这一层次的工作后,软件用户界面仍然是英文的,从外表上看与英文软件完全相同,区别主要是:可运行于本地语言的操作系统上、可接受本地语言输入并用本地语言输出
3.转换用户界面和文档
在此基础上进行用户界面和文档的转换才有实际意义,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本地化”。也有人考虑在软件能用当地语言输入输出之前就翻译文档,这似乎可以改善产品的易用性,但既然用户还是必须用英文工作,这看起来有点本末倒置。
出于费用、时间和技术等方面的考虑,转换用户界面和文档的工作大多由专业本地化服务提供商进行。委托方通常会根据预算和项目周期的限制按照下列顺序决定本地化的范围:用户界面-联机帮助-手册-README -样例-演示和教程-其他对一些规模较大、专业性较强的软件,可以考虑先转换部分手册,待时机成熟后再进行全面的本地化。
4.支持本地硬件和软件
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的硬件和软件可能会有所不同,产品的兼容性可能会成为障碍。在欧美一切正常的软件到中国后“水土不服”不足为奇。以支持本地硬件和软件为目标的本地化,有时并不困难,只要有产品开发人员的支持即可,有时却会遇到技术难度大、风险高的难题。
5.提供本地化功能
针对当地用户的特殊需求修改功能特性或直接进行开发。例如,提供汉字竖排和从右至左布局的功能、提供符合中国国家标准的土建工程图纸标注功能。